「世界上 9明升体育3% 的瓶装水塑料颗粒超标可能致癌!」的新闻是真是假?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5-05

  明升体育美国ORB Media委托一大学检测机构就市售瓶装水进行检测,发布了瓶装水含微塑料的报告。

  微信公众号澳洲Mirror根据上述事件,发布了题为“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的帖子。由于阅读量和转发量惊人,网上又出现了一系列以这篇帖子为原生帖的衍生文章(俗称洗稿),例如“世界上93%的瓶装水塑料颗粒超标,可能致癌!”。

  瓶装水,塑料颗粒污染,致癌…标题里的关键词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大家都到后台来问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自来水现状,瓶装水现状,并细分到纯净水与矿泉水,给大家普及了一下中国孩子怎么喝水,也适用于各位。

  然而,在这媒体乱象的时代,部分媒体人已经从制造舆论明升体育,发展到利用舆论引起恐慌,从而吸引众人目光的地步了。

  瓶装水企业由于其社会地位和组织的身份,在这样的媒体环境里相对弱势,处于被碾压的地步。碾压者则是一群无知无良心的舆论操纵者。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什么样的利欲熏心会让“造谣”这件事变得无知无畏呢?后来我的结论是:

  1,与媒体平台的价值观(俗称良心、公德心、责任心)有关;2,与撰文者的智商有关。

  例如事件的发起者,在帖子中分别被描述为“公益组织”、“某某集团”、“某某基金会”的美国ORB Media。

  美国ORB Media为了赢得公众明升体育,从最初就把“反塑料”作为其企业最热门的话题进行操作,早在瓶装水报告之前,ORB 已经对美国自来水进行了塑料项目调查,但没有成功引起恐慌,

  1,自来水属于市政。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发达国家控制自来水质量中有一个重要的改造项目,就是把原来的铅镍锌管道换成聚丙乙烯管道,这是控制水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手段。所以,ORB关于自来水中含塑料颗粒的报告为的是警告政府,但ORB打了个擦边球,它告诉民众自来水中可能有微塑料,但不告诉民众,是否符合FDA的标准。因此没能掀起风量。

  2,微塑料在原文报告中被称为三类致癌物,也就是怀疑它致癌,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WHO检测出来的水里的有害污染物有765种,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致突变物56种,促癌剂18种。这些是已经经过证明的,在各国市政自来水中有明确指标规定的。微塑料并不在其列。

  这次,ORB Media的矛头指向了瓶装水企业,据报告称,其一共购买了来自9个国家11个品牌约250瓶水进行检测,把检测工作放在美国一所大学内。报告的结论如下:

  1,一升水里含有10颗直径大于头发微塑料;2,每升水中含有325颗直径6.5-100um的颗粒。

  也就是说,其实颗粒物直径在6.5-100um之间,甚至都不能称作微塑料颗粒,只能叫可能性塑料,那就意味着检测报告中提到的三百多种微塑料甚至都不是塑料,那就何来后面的塑料致癌论?

  且,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BBC的报道,还是实验报告,都未提及“致癌”,更别提,“喝一口就致命了”。

  关于这次微塑料事件,指导全球饮用水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布了官方说法,是这么说的:

  “虽然检测报告中的微颗粒物与人体健康无关,但知道这件事情,还是很重视的,谢谢ORB Media”。

  澳洲Mirror发布的公众号文章的末尾提醒人们:若要保住性命,千万不要喝瓶装水,改喝自来水吧。而且澳洲大马路上那么多直饮水,不喝白不喝。

  无论是美国ORB Media,还是BBC新闻报道,都不曾下这个结论,而一家来自辽宁的自媒体号,打着澳洲的旗帜,就颠覆了整个瓶装水行业。

  我可以用很多脏话来形容这个不负责的结论,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只写给中国人看的非要打上“澳洲”标签的微信公众号。

  恩,我记得这句话的原创者是当年东莞的打工先驱。如今用在公众号这个行业,作为一个公众号创始人,我竟一时无语凝噎,只能说句撂担子且不负责任的话“我们还是做好自己吧。”

  中国目前的饮用水状况与澳洲的情况完全相左,自来水水源地遭到大面积污染(详细数据见环保部官网),城市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自来水技术落后,管网二次污染严重,自来水有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

  在这样的情况下,瓶装饮用水是解决中国家庭饮用水的重要途径。在这帮不负责任的人的口中,瓶装饮用水反而成了凶手,谁之幸,谁之祸?

  但,既然大家对“致癌”问题最敏感,我还是将腾讯微信辟谣的文章内容,原文引用如下(原文作者: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云博士针对澳洲Mirror里谈到三样“致癌物”一一普及,业界良心。

  1.“微塑料”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微小塑料颗粒明升体育,可能来源于人类丢弃的塑料、合成塑料的单体等。

  2.微塑料在地球上已经很普遍,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估计,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多达800万吨。

  3.除了随着食物链被人们吃下,微塑料还可能通过食盐等食物直接被我们吃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海产品以及盐中的微塑料对健康有可见的危害。或者说,微塑料带来的安全风险,并不比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的风险更大。

  关于瓶装水的微塑料颗粒检测公布之后,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做出了回应。WHO发言人表示虽然“还没有任何影响人体健康的证据”,但这是一个受到越来越多关切的领域,WHO将总结现有的证据并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完善的风险评估。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塑化剂”,包括多种化合物,比如DEHP、DBP、BBP、DEP等等。塑料中的塑化剂会迁移到与它们接触的溶剂中,所以瓶装水以及与塑料接触的食物饮料中“出现”塑化剂并不意外明升体育。即使是没有与塑料“直接接触”的食物,也完全可能因为间接途径而含有塑化剂。

  不过,塑化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塑料桶或者塑料瓶装的水即便含有塑化剂,含量也很低。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调查,饮用水中的塑化剂通常在每升几微克,最高的可达每升30微克,而海鲜鱼类中的DBP含量可达78~200微克/公斤。丹麦的调查则发现,来源于叶类蔬菜的DEHP(邻苯二甲酸酯的一种)超过了人摄入总量的一半,而根类食物、牛奶和鱼类也分别贡献大约10%。

  塑化剂对于人体健康没有任何价值,但它们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存在。对于这样的物质,我们需要搞清它们的“安全摄入量”以及“实际暴露量”,如果后者远远小于前者,那么就不用担心。根据EPA的检测结果,每天喝两升水,摄入的塑化剂最多也只有几十微克。

  热文说瓶装水有害的第三个原因是双酚A,证据是“俄罗斯的专家们对将近1500名志愿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在95%的参与者的尿液中均发现了有毒物质双酚A”。

  套路跟塑化剂一样:不讨论实际含量和这个含量对健康有多大影响,只说“含有”,然后把“长期大量摄入”时的后果拿出来吓唬人。

  双酚A引发公众关注源于奶瓶。有研究发现,“长期低剂量”地接触双酚A让动物的一些生理指标发生了变化,于是有观点认为从容器中迁移到食品中的双酚A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双酚A一定剂量下还显示了雌激素活性,更让人们担心不已。出于谨慎,加拿大和欧盟禁止双酚A用于奶瓶和婴儿奶粉罐。

  面对公众的关切,美国FDA组织专家对双酚A的风险进行了评估。2014年7月,FDA更新了“对与食品接触的双酚A”的态度:基于FDA对科学证据的持续审查以及现有的科学信息,继续支持此前对于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的双酚A安全性的认定——双酚A在目前出现于食品中的剂量下是安全的。

  云无心博士关于澳洲mirrors原帖中的三个“致癌物”给大家做了普及工作,我们发现,经过云博士朴实的语言,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些科学知识的。令人高兴的是,微信虽然是传谣的重灾地,但还同时开放了“公开辟谣”这样的平台,这对于公众而言是一件好事,不至于太焦虑太迷茫。

  同时对那些居心叵测且不负责任的公众号,我想说的是,良心生意也可以赚钱,为何偏要走上歪道?打着注意力经济的幌子贩卖谣言,良心不会痛吗?

  标准的标题党,这样一篇几十上百万阅读量的文章,呼吁大家别喝瓶装水?!那你告诉我喝什么朋友,真和你写的那样在澳洲到处喝直饮水??

  有个小技巧,如果你无法确定这篇文章是不是扯淡,你看看他发过的历史消息明升体育,像这种公众号:

  现在想赚点昧良心的钱已经这么难了么,其他奇奇怪怪的角度都别写完了,只能挑这种普通老百姓天天接触的事物。

  又要有无数父母被朋友圈的文章影响,然后发给孩子们:别在外面买瓶装水了啊!致癌!

  其实不止朋友圈,不用我说,无数平台随处可见标题党,就不盼着人们过得好,天天靠着垃圾消息造谣,吸引来一点流量,看着后台虚假的数据,觉得靠做这些破事可以养活自己。

  其实我们作为评测机构也会发现身边一些隐藏的有毒有害物质,校服、儿童手表、包书皮等等,但我们有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有明确的数据。

  澳洲 Mirror 转发了 BBC 和卫报的新闻,93 % 的瓶装水检出了塑料微粒,一下引起了大家的恐慌,纷纷表示瓶装水不能喝了。

  1.注意原文陈述为 93% 的瓶装水检出了塑料微粒,而澳洲 Mirror 直接表述为 93% 的瓶装水检出了塑料有害物质。

  2.BBC 表述为“WHO 将就 90% 瓶装水中发现塑料微粒展开健康评估”。调查报告是纽约州立大学进行的,而不是像澳洲 MIRRO 中说的WHO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

  3.BBC 采访研究人员表述为:每升水含有10 个确认为塑料的颗粒,314 个更小的颗粒疑似塑料微粒,原文是probably。而文章中直接把“可能”省略:

  其实发现瓶装水中含有塑料微粒的科学家本身也只是为了引起大家对白色污染的注意,也坦言是否和健康存在问题是一个谜,是没有被确定的。但认为塑料微粒有可能会进入人体的很多器官。拥有比病毒更小的尺寸。

  海洋中能探测到的塑料最小塑料微粒大小是 1.6 微米,我们把小于 5 毫米大小的颗粒统称为塑料微粒。

  工业上有目的性生产的细小塑料微粒,也叫微珠。通常是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用于面部清洁类化妆品,如沐浴乳、吸手液,通过面部磨砂去除角质,替代之前的天然成分,比如燕麦、杏仁。

  塑料微珠会在水体富集后,进入鱼类或者海鲜产品。因为在食物链中的富集作用,最终会进入人体。

  2015 年 12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无微珠水域法”。从 2017 年开始,不再允许制造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最迟到 2018 年,相关产品也将被禁止销售。

  猜测可能是来自于水体污染或者是瓶体分解或者迁移进入瓶装水中。特别是大于 100μm 的微粒和瓶盖的成分完全匹配,很可能是在拧开瓶盖的过程中进入瓶装水的。

  我们的很多食品用具都是塑料制成的,为了评测塑料中的成分,如抗老化成分 BHT、不完全聚合单体等等,进入食物的多少,我国做了立法要求。

  也就是《GB 4806.7-2016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对于蒸发残渣的要求。这个不单单是塑料微粒,还包括各种化学物质迁移到食物对人体的总量的要求。

  矿泉水瓶的材质是 PP聚丙烯或 PET,不需要使用到增塑剂,本身的拉伸强度可以满足加工要求,不像 PVC聚氯乙烯之类自身很硬的材质。

  双酚A 是聚碳酸酯 PC 材料的聚合单体,所以之前在 PC 材质的奶瓶中容易检出双酚A,但随着工艺进步,PC 材料也可以做到没有单体双酚A的残留。

  但是和矿泉水瓶没啥关系,再说 PC 材料成本也比 PP聚丙烯高,让我用,我还要考虑成本。

  现在无缘无故说瓶装水,难道有比瓶装水更好的包装方案?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现在工业污染严重,姑且不说微生物导致腹泻的问题,就是水里面含的重金属都让人却步,瓶装水确确实实方便和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不考虑成本,金属的瓶体容易腐蚀,长期储藏容易迁移出金属,如果是金属+涂层的构造和塑料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而玻璃的损耗就很大,不使用塑料密封存在瑕疵,使用硅胶密封,一样容易出现塑料微粒。

  瓶装水中塑料微粒的主要成分小分子的聚丙烯、PET。塑料微粒自身是惰性的,不太可能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抛开可能存在的蓄积性的话,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所以致癌之类的说法值得商榷。 但从尺寸上来说容易刺激粘膜,诱发过敏反应。

  塑料微粒致癌科学还远远没有定论,科学的归科学,生活的归生活,请大家不必惶恐。